“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,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.9万亿元,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0.5万亿元,年均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。”——这组来自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数据,充分彰显“十四五”期间减税降费政策的积极成效。
减税降费是减轻企业负担、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。一方面,减税降费能够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,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,有助于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,形成良性循环。另一方面,减税降费可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、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企业效益,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进而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。
尤其是近些年施行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,旨在将更多减税资金用在国家发展所需要突破的领域,更好地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比如,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税收支持政策。2024年度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.32万亿元、享受户数61.5万户,较2021年度分别增长25.5%和16.7%,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.68%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的另一领域是制造业。近年来,下调制造业增值税税率、加大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力度等减负措施接续推出,“真金白银”的政策红利正助力制造业发展壮大。2021至2024年,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保持在29%左右,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。特别是制造业“高端化、智能化”稳步推进,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.6%和10.4%,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8.9%和11.9%。
进一步看,减税降费不仅有助于在生产、交换环节“做大蛋糕”,而且有利于促进商品要素资源更加畅通流动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市场资源优势,进而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。
“十五五”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,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,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、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。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,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,是一项重要的工作。
政策“提质增效”仍是题中之义。为此,相关部门要继续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开展“政策找人”,完善税费服务诉求解决机制,切实抓好政策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更重要的是,在深化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,还要持续优化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税费制度。比如,进一步完善支持基础性研发、科技成果转化的税费政策;针对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涉及的领域,设计出台更精准、超常规的激励性政策;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现代产业的研发与生产领域。
实践证明,用税费的“减法”换取企业效益的“加法”和市场活力的“乘法”,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改革的路走对了,就要继续大步走下去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(名称:中国经济网,id:ourcecn)